《呂氏春秋·觀表》中有言:“事隨心,心隨欲。欲無度者,其心無度。心無度者,則其所為不可知矣?!币馑际钦f,事從心出,心隨欲來。欲望沒有限度的人,心也是沒有限度的。一旦人的心沒有限度,那么他的所作所為也就難以預(yù)料了。可見,注重修心養(yǎng)性,讓欲望有限度,是做人有底線、做事有分寸的前提。
為人者,皆有欲望。但必須分清楚可得之欲與不可得之欲。積極合理的欲求,比如求知欲、成長欲、事業(yè)欲等,是人生進(jìn)取之基、成功之梯、動力之源。而貪婪非分的欲望,則使人私心膨脹、道德淪喪、人格缺失。人們往往把后者定義為“貪欲”,并強(qiáng)調(diào)要戒貪止欲。因而,也便有了“清心為治本,直道是身謀”“壁立千仞、無欲則剛”“見欲而止為德”等古訓(xùn)。
“欲而不知止,失其所以欲;有而不知足,失其所以有?!比说挠坏┏隽撕侠硐薅?,就會變成邪惡的魔咒、心靈的枷鎖,讓曾經(jīng)的奮斗、成就都黯然失色,甚至開啟“貪欲無度,牢獄自筑”的禍端。南北朝時期楊衒之所撰《洛陽伽藍(lán)記》記載,北魏自從太和年間由平城遷都洛陽后,國家富裕,府庫充盈,以致連國庫的走廊里也堆滿了不加覆蓋的錢幣和絹帛。一天,太后突發(fā)奇想,將多余的絹帛賞賜百官,條件是只能自取,量力而行。章武王元融和陳留侯李崇,因扛得太多以致跌倒傷及踝骨,太后認(rèn)為他們違規(guī),責(zé)令二人空手回去。時任侍中的崔光只拿了兩匹絹帛,太后問他:“崔侍中啊,你怎么只拿這么點(diǎn)?”崔光回答說:“臣只有兩只手,所以只能拿兩匹,但這已經(jīng)夠多的了?!?/span>
貪與不貪,向來由己不由人,心地清白方能為官干凈?!肚f子·逍遙游》中有言:“鷦鷯巢于深林,不過一枝;偃鼠飲河,不過滿腹?!痹谟媲氨3纸鋺?、知足知止,才能心清如水、正道直行。明朝洪應(yīng)明的《菜根譚》中有這樣一段話:“胸中即無半點(diǎn)物欲,已如雪消爐焰冰消日;眼前自有一段空明,時見月在青天影在波?!毙闹袥]有半點(diǎn)對物質(zhì)的欲望,已經(jīng)像爐火將雪消融、像太陽將冰融化一樣;自己的心中有一片空曠的景象,就仿佛皓月當(dāng)空水中映出其倒影一樣。
古往今來,不少人都懂得貪欲致禍的道理,但就是耐不住誘惑,在欲望的裹挾下心存僥幸,逐漸丟失理性定力,最終走向墮落。近年來被查處的落馬貪官中,“分金恨不得玉”者不在少數(shù),歸根結(jié)底都是貪欲所致。正所謂“罪莫大于可欲,禍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”,如果一個人任由貪欲泛濫,必然會走向歧路,做出令自己懊悔不已的錯事。
“貪似火,無制則燎原;欲如水,不遏必滔天。”黨員干部要牢記政治身份,有經(jīng)常洗心的自覺,多撣心靈灰塵、常思貪欲之害,給心靈加上一把鎖,將“貪心”與“私欲”牢牢鎖住,做到守心克己、潔身自好,過好自律關(guān)。唯如此,才能在名利面前多一分淡定,在誘惑面前多一分堅毅,在去留面前多一分從容;方能保持平常心態(tài),不為貪欲所累,不為名利所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