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儉,德之共也;侈,惡之大也?!鼻趦€節(jié)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(tǒng)美德,很多古代先賢自覺用行動踐行并弘揚這種精神,給后人留下了一段又一段佳話。
王安石個人生活素來秉持節(jié)儉的作風(fēng),不因官職變遷而改變。有一次,王安石的一位親戚蕭公子到汴梁,想前來拜見他,王安石便請蕭公子吃飯。次日,蕭公子身著華服赴宴,以為王安石必以盛宴待之。未料想已至午時,卻還沒開飯,蕭公子甚餓,又不敢離開。過了一會兒,王安石才安排他入席,也沒準備什么果蔬開胃,蕭公子心中暗覺奇怪。酒過三巡,先上了幾枚胡餅,又上了幾塊豬肉,便一并將主食送出,旁邊只是擺著普通菜湯。蕭公子平時驕縱慣了,就沒有再動筷子吃菜,只吃了一點胡餅的中間部分,把四邊都給留下。王安石看到后,就拿過來自己吃了,蕭公子感到很慚愧,遂紅臉告辭。他不知道,這與世風(fēng)不相符的一次宴請,正是王安石日常儉樸生活習(xí)慣的真實寫照啊。
明朝曾有一位叫劉麟的工部尚書,他初告老還家時,當?shù)赜袀€官對飲食百般挑剔,讓下屬難以招架。劉麟得知后說:“此人是我的學(xué)生,理應(yīng)由我開導(dǎo)他。”有一天此官前來拜訪,劉麟對他說:“我本想設(shè)宴款待,又怕妨礙你的公事,就準備請你吃一頓便飯。不過你師娘出門去了,無人下廚張羅,飯菜簡單了點,你能與我共同進餐嗎?”因為是師命,他不敢推辭。結(jié)果午時已過,飯菜還沒端出來,他餓得頭暈眼花。這時,劉麟端出一盆脫殼粗米和一盆豆腐,他一連吃了三大碗,才覺得吃得太飽了。而不一會兒,劉麟又將美食好酒陳列了一桌,并執(zhí)意勸他再食,他為難地回答:“我已經(jīng)吃得十分飽了,再也吃不下了?!眲Ⅶ胄χf:“看來酒肴原本沒有精致粗劣的區(qū)別,饑餓時容易當作食物,飽時就難被體會,只在你這富貴人挨沒挨過餓,吃沒吃過苦罷了?!彼靼琢死蠋煹牧伎嘤眯?,此后再不因為飲食而責(zé)怪下屬了。
三餐金玉終非貴,兩袖清風(fēng)豈是貧?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(fēng)乃社會風(fēng)氣之大忌,容易使人不比工作比排場,不比廉潔比闊氣,進而思想空虛,精神萎靡,貪圖安逸,不思進取。而節(jié)儉之風(fēng)也不是憑空得來的,為政者須從一粥一飯中培育之。